English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四个如何认识”的重要思想(一)
2000-10-24 来源:光明日报 范印华 我有话说

编者的话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我国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有重要地位,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为此,本报从今天起陆续发表系列文章,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进行研讨,以期引起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考,敬请读者注意。

今天发表的《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文认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一个重大问题。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曲折性,不能因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而得出马克思主义“大失败”、社会主义“历史终结”的结论。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因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暂时相对落后便陷入“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由社会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误区。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不能因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动摇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汲取苏、东剧变和本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正在摸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的中国,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使社会主义中国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回顾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和经验教训,展望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严峻挑战,如何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曲折性,不能因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而得出马克思主义“大失败”、社会主义“历史终结”的结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西方敌对势力断言: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大失败”,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必须解开这个“二十世纪的历史之谜”。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壮大都不会一帆风顺,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如此。社会主义制度是与旧的社会制度和传统腐朽观念的决裂,必然受到被剥夺的“剥夺者”以及敌对势力疯狂的反抗和破坏,必然受到习惯势力、传统观念顽强的进攻和侵袭;社会主义制度是对资本主义的整个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彻底否定,必然受到敌对势力的仇恨和围攻,他们企图通过有硝烟的和“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在世界上彻底消灭共产主义制度”。但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主义“最后的胜利依然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迂回曲折的道路,暂时的和局部的误入迷途(虽然这也是难免的),将会比以前多了。……我们决不会因此丧失勇气”。(《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第403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于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决不是马克思主义“大失败”、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苏、东剧变是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在于信仰、信念上改旗易帜、改弦更张,使执政党发生质的嬗变。长期以来,苏联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框架的教条主义模式。这种教条主义的模式逐渐处于“僵化”的状态,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和专制主义所造成的恶果,又使原苏联一些主要领导人跳到右倾取消主义的极端,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政权的丧失。可见,苏、东剧变,是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问题的结果。因此,苏、东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理论教条主义、专制主义和取消主义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终结,而是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终结。苏、东剧变的事实从反面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在“无产阶级政党内根本不容讨论的问题”。不然,就会像洪水决沙堤那样,倾刻间土崩瓦解。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广阔的理论与实践空间,坚持社会主义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创新。这就要反对僵化的观点,不能抱着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不放,坚持把那些探索中的东西看成马克思主义的固定模式不改;这就要反对西化的观点,不能数典忘宗,离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随心所欲地胡“改”、乱“革”,甚至搞“意识形态多元化”、“指导思想多元化”等“全盘西化”那一套;这就要反对理想化的观点,不能削足适履,把那些关于社会主义的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作为理想模式,甚至把对这种理想模式的突破看成是离经叛道。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因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暂时相对落后便陷入“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由社会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误区

目前,从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这是不是就说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是不是就说明西方有些人提出的“由社会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命题具有科学性?这也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必须解开的一个“结”。

树立正确的社会制度优劣观,不能陷入见木不见林的片面性。社会主义是一种消灭人剥削人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占指导地位的崭新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崭新的社会经济机制,具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资本主义尽管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私有制没有变,资本主义最基础性的关系——资本统治与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没有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生产没有变。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也没有过时。这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同资本主义进行优劣比较的根本标准,而不能只看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其实,就是在这方面,社会主义也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原苏联曾经创造了很高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取得了为资本主义世界震惊的辉煌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中国社会主义还不到50年时间,就使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以及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巨大威力和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和历史见证。当然,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还有较大差距,但必须打破一讲资本主义就只看到几个发达国家的传统思维模式。世界上有180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而发达国家只占了很小的比例。印度与中国的国情相似,他们自己的经济学家承认,中国的人均生活水平是印度的3倍。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学者也认为:“资本主义只在占世界10%或20%的人口中取得了成功。对于第三世界,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穷人来说,资本主义是灾难性的”。有了这样的比较观,就不会妄自菲薄了。

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发展观,不能把理论和实践简单地划等号。理论是实践的向导和牵引,实践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是,理论和实践之间并没有划等号。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的,而没有首先诞生于经济文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给社会主义出了一道“历史难题”: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进的意识形态与落后的文化传统积淀的矛盾,先进的理论指导与没有经验可资借鉴的具体实践的矛盾显得非常突出。这些矛盾,不但使社会主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也容易出现种种失误甚至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错误,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但是,随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逐步解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将愈来愈充分地显现出来。因此,如果我们以表象的、片面的、凝固的观点来进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比较,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以充分发挥看成其本身不具有优越性,那就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和理念。

树立正确的社会形态更替观,不能把社会形态更替中的特殊性看成没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确实提到过五种社会形态的相继更替,但从未否定“跳跃阶段”的特殊性。他曾经讲过:俄国“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8页)其实,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跳跃式”发展并非个别现象。在中国,有未经奴隶制充分发展“跳”到封建社会的史实;在欧洲,有日耳曼人“跳”过奴隶制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史实;在美国,有未经封建社会“跳”到资本主义的史实。当然,搞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物质文化前提,但社会的进步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力发展这一个因素。如果因为强调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而否认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能动作用,那就是庸俗的唯物论了。可以说,如果没有人的意志的作用即能动作用,一部人类文明史只能是人类自然史了。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不能因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动摇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虽然还显得稚嫩,而且在前进的途程中还充满荆棘,但展望未来,前景仍然是光明的。

尽管西方敌对势力彻底消灭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谋不会改变,但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社会主义发展具有广阔的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冷战结束后,世界矛盾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局面,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直接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语)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也指出:“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或某种现象,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这样,国际间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胶着在一起,相互依赖度增大,迫使世界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不得不考虑政治原因以外的经济利益,纯政治行为趋于减少。社会主义国家应抓住这个机遇,拓展自己的政治和经济空间,谋求在21世纪的新发展。反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自内部,是自己打败的自己。只要社会主义国家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把根基打牢了,把篱笆扎紧了,西方敌对势力彻底消灭社会主义的图谋就不会得逞。

尽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历史现象暂时不会改变,但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复苏和振兴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虽然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但也确实表明,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还远未达到成熟的形态。汲取这一挫折的经验教训,必然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和发展。一是必须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在改革开放中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真正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是,在不发达国家搞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必须寻求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客观形式和体制模式,如果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那就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二是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社会主义真正能够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国内外思想政治斗争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尤其是要用发展中的理论回答实践中不断提出的突出问题,同各种错误观点进行积极的斗争,使广大干部群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三是必须处理好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使社会主义真正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必须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靠什么人”的问题和“怕什么人”的问题,切实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可以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全面深刻地总结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规律性认识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尽管“西强我弱”的综合国力对比暂时不会改变,但毕竟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基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将显现出新的勃勃生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运动的前途仍然是光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汲取苏、东剧变和本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正在摸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的中国,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光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使中国步入了“快车道”,使社会主义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展望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社会主义跨越式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世纪。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好了,“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